“彭宇案”曾震惊全国,“许云鹤案”曾引热议,“小悦悦案”令人悲愤……在需要救助的人面前,是及时伸出援手,还是先为自己的援手寻找证据?要伸出的一双手,是靠温暖的道义支撑,还是靠冰冷的法律证明?
10月25日下午,一场关于道德与法律关系之辩的学术沙龙在1304教室进行,由政法系骨干教师玉素萍老师主持,法学专业、选修伦理学课程以及对话题感兴趣的同学参加了沙龙活动。玉老师从法学学理上对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的争论、应用伦理学之法伦理学以及现实生活中道德与法律的困境等方面引导同学们进行深入的思考:面对我国当前的道德状况,法律能否承担拯救道德的任务?同学们各抒己见,有人认为:法律不能拯救道德,两者属于不同范畴,不能混同。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不是道德的至高点,“砸碎酱缸,唯有道德”,而不应该由冷冰冰的法律来完成,法律是外力,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支持者认为,法律能拯救道德,法律与道德从来都不是割裂的,当法律所维护的公民权益因道德防线薄弱而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的时候,法律就有必要适时跟进。但立法需谨慎,鼓励见义勇为,同时司法应公正,程序需正义。也人同学认为,两者可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构建“德福一致”的社会。现场讨论气氛热烈,这样的辩论还将继续,更多的人还将参与到辩论中来……
当今社会,见义不为、各扫门前雪的人,有;“倒打一耙”也确有人在,但这不能代表社会的主流,更不等于人们认同这种做法,每个人都有义务坚守自己心目中的道德底线,携起手来,献出自己的一份爱,这样,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您看,不是有很多充满爱心的人吗?用双手接住坠楼儿童的“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婆婆”陈贤妹、接住跳桥少女的“最帅交警”王静、女车主连闯红灯将环卫女工送医、农民工合力抬车救车祸女孩、地震灾区的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