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下午2:30中文系郭玉贤老师在1508教室与参加沙龙活动的同学就“桂北乡土文化调查”进行了生动有趣的探讨交流。
首先,师生们相互介绍自己来自哪里。接着,郭老师对本次学术沙龙的主题进行了界定:桂北—--指广西北部、乡土—--指原汁原味的,这跟香港的移民文化是不同的。
在郭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师生们就自己家乡最引以为傲的乡土文化进行了妙趣横生的互动交流。从安微徽州的“徽商”到广东的“粤剧”到浙江的“越剧”到江苏的“贞节牌坊”到湖南的“赶尸”再到全州某村的老人会说的“行业黑话”……在热闹的讨论中,郭老师在引导学生发散讨论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导入桂北乡土文化调查这个主题,精彩生动地给同学们介绍了广西各地的文化特色:柳州的婚俗文化、丧葬文化、奇石文化、地方谚语;博白高达11种声调的地佬话;广西的牛娘戏;桂林的彩调等等。而地方方言的发音也很有味道,很多的发音很难用普通话准确的表达出来:比如桂林话“nia”对联的“nia”就比通话里面的“粘”更有味;桂柳话的“nen”即表示很恶心的意思,而在地方方言中这种例子数不胜数。郭老师还以自己读书时代发现的“冷氏祠堂”--现存的源自明末清初的一个很乡土很有保存价值的祠堂,现今却沦为木器加工厂为例,呼吁做乡土文化调查要有责任感。对于发现了稀有乡土文化要及时的做好保存记录:比如郭老师曾经在海南旅游时意外发现了用吸气音发音说话的老人,但是由于当时录音设备不发达,郭老师本想过一阵子再来录音的,但是再回头时老人已经不再了,年轻一辈的已经不那么发音了,所以这种很宝贵的乡土文化即断掉了,相当的令人惋惜。
大学四年看着长实则短,郭老师特别希望在座的大一大二的学生能利用自己现在比较空余的时间尽早定下自己的课题“做咱能做的,别人抄也抄不着的”论文,沉下心来不断的积累收集,每天付出一些,四年下来就可以积淀出成果。比如2010级的一个同学,他专收集桂林的文献集老旧照片等,现在即将出一本桂林的“老照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