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教育学院邀请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陶振喜老师来到学校,为舞蹈学专业的学生介绍“香龙舞”的起源和技法。舞蹈教研室主任岑晓玲、副主任苏原春、专任教师李倩、赵毅坚和2021级、2022级舞蹈学全体学生参加了研讨教学。
陶振喜老师介绍,香龙舞,即用稻草结成的“龙”,在龙身上插上烧燃的香,是流传在桂林市平乐县大发瑶族乡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 每逢新春佳节和盘王节等重大节日,当地的瑶民们便舞起用稻草扎起的香龙,载歌载舞,逐家逐户去给各村寨的瑶族同胞拜年,以此祈请龙王的恩惠,祝福瑶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瑶民幸福安康,迎接新年的到来。
瑶族民间用“瑶族舞香龙”来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祈愿,通过一些特有的信念,促进瑶民与其他民族的团结,为和谐社会构筑坚定的保障。在陶振喜老师的讲解下,学生们加深了对“香龙舞”这一传统文化的认识,都跃跃欲试想要尝试“舞龙”。
在舞蹈室中,陶振喜老师亲身示范、手把手地传授香龙舞的表演技法。香龙舞的基本步伐以丁步、猫步、撩脚步、跑堂步等为主,由3人挥动一条龙,按特定步伐随唢呐、锣鼓节奏舞动。陶振喜老师挥舞着手中的“龙珠”,引导学生一起踩着鼓点,有规律地挪动着脚步,引着四条“香龙”相互追逐,时而腾跃,时而俯冲,四条“香龙”仿佛活了一般,富有浓郁民族风情的香龙舞,获得了在场学生和老师的阵阵掌声。
大学作为文化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不仅能够全面、系统地学到相关的知识,还有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职能。通过“非遗香龙舞”讲授与训练,学生领悟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有效地增强我校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将其内化为心灵感悟,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热情,从而把爱家乡、爱祖国的理念寓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之中。

桂林学院研讨会

陶振喜老师为我校老师与学生讲解“香龙舞”的起源

学生们在陶振喜老师的带领下观看舞“香龙舞”的视频中

陶振喜老师现场教学

师生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