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单位、有关部门: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助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和“四新”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创新发展,提高产教协同育人成效,提升我校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根据《关于举办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通知》(高教学会〔2025〕12号)等文件精神与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决定举办学校第五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推动教学创新培养一流人才
二、大赛宗旨
紧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主题,深入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有效助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充分发挥大赛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精心打造我校教师教学创新标杆展示与交流平台。
三、大赛内容
大赛内容包括参赛课程的说课视频、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教学创新成果报告(课程思政组为课程思政创新报告、产教融合组为产教融合创新成果报告)、教学设计创新汇报。
四、参赛对象
我校在职教师(含外聘教师、行政兼课教师),主讲教师近五年对参赛的本科课程讲授2轮及以上,以团队形式报名,团队成员包括1名主讲教师和不超过3名团队教师。产教融合赛道团队成员须至少包含1名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且深度参与教育教学时间2年及以上。
主讲教师需为我校在职在岗专任教师。
五、参赛名额及分组
(一)参赛名额分配
1.各二级学院每个招生专业推荐1个教学团队参赛,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每门课程推荐1个教学团队参赛;至善学院推荐1个教学团队参赛。其中,正高组和副高组团队数量应占总推荐数50%以上;推荐参加课程思政赛道的团队数量应占总推荐数30%以上。
2.大学外语、大学计算机、公共体育、大学数学等承担全校性公共必修课程的基层教学组织每门课程推荐1个教学团队参赛。其中,正高组和副高组团队数量应占总推荐数50%以上;推荐参加课程思政赛道的团队数量应占总推荐数20%以上。
3.所有校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合作共建专业建设单位必须推荐1个团队参加产教融合赛道。
(二)比赛分组
本次校赛按照“四新”建设、基础课程、课程思政、产教融合等领域设5个组,其中新工科、新文科、基础课程、课程思政等4个大组按参赛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分组,每个大组下设正高、副高、中级3个小组,第5大组为产教融合组。
第1组为新工科组(正高组、副高组、中级组);
第2组为新文科组(正高组、副高组、中级组);
第3组为基础课程组(正高组、副高组、中级组);
第4组为课程思政组(正高组、副高组、中级组);
第5组为产教融合组。
鼓励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科技、储能技术、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含区块链)、国际传播等相关专业领域和耕读教育、“理解当代中国”(外语专业)等相关课程的教师积极报名参赛。
六、大赛实施
大赛分学院推荐、校赛两个阶段。
(一)二级学院推荐
各二级学院自行设计推荐方案并在规定时间内组织完成,按要求汇总材料后报送校赛组委会。
时间:即日起至2025年4月11日
(二)校赛
校赛分为网络评审环节和现场答辩环节。网络评审环节内容包括参赛课程的说课视频、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教学创新成果报告(课程思政组为课程思政创新报告),根据评审成绩由高到低排名决定入围现场答辩环节名单(成绩前25%的参赛选手)。现场评审环节内容为教学设计创新汇报,进入现场答辩环节的选手,依据评审(60分)与现场答辩(40分)成绩的总得分,由高到低进行排序评奖。
1.评审环节
第一环节为评审,学校组织专家对参赛课程的说课视频、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或课程思政创新报告)进行评审。满分为60分,其中课程的说课、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成绩占40分、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或课程思政创新报告)成绩占20分。
时间:2025年4月14日至18日(具体时间、地点安排另行通知)
2.现场答辩环节
第二环节为现场答辩,参赛教师要结合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进行不超过15分钟的教学设计创新汇报,专家评委依据选手的汇报进行10分钟的提问交流,满分为40分。
时间:2025年4月21日(当日具体时间、地点安排另行通知)
3. 计分方式
专家评委根据参赛课程的说课视频、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或课程思政创新报告)、教学设计创新汇报四部分成绩之和为选手的总得分,具体评分标准参照《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评分标准》。
七、奖项设置
(一)根据各组参赛人数,按组别设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并将根据教育厅今年分配给我校指标,推荐排名靠前的教师参加第五届广西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
(二)设立优秀组织奖5个。
八、参赛材料提交及要求
(一)材料准备
1.参赛教师申报书
格式为PDF文档通用格式,申报书样式详见附件1。
2.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或课程思政创新报告、产教融合创新成果报告,依参加赛道而定)
教学创新成果报告应基于参赛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与反思,体现课程教学的创新举措、过程与成效。聚焦教学实践的“真实问题”,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评价的改革等,采用教学实验研究的范式解决教学问题,明确教学成效及其推广价值。
课程思政创新报告应立足于学科专业的育人特点和要求,发现和解决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真实问题”。
产教融合创新成果报告应密切围绕高校与社会或行业企业主动合作、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需求、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发展、组织模式创新与教学模式改革等产教融合方面的内容,以教学研究的范式,聚焦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通过评价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协同办学的机制等,解决教学问题,明确教学成效及其推广价值。
报告包括摘要、正文,字数4000字左右为宜。教学创新或课程思政创新)成果的支撑材料及目录详见附件2,格式为PDF文档的通用格式。
3.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及相关材料
根据参赛课程选取3个教学节段内容进行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案例应体现课程理念创新、组织创新、方法或手段创新以及评价创新等。格式为PDF文档通用格式(附件3)。
4.证明材料
所有赛道参赛课程需以PDF格式提交教务系统中课程已完成学期的开设信息(包含课表、排课班次、人数、地点等信息截图),参赛课程名称须与教务系统中显示情况一致。
产教融合赛道需额外提交的证明材料有:(1)由所在学院出具参赛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内容比例证明,应不少于30%;(2)行业企业参与教学相关证明,包括但不限于人事聘任协议或产教融合项目合同等,签订时间在2年及以上。将以上截图、文件统一放进一个PDF文档中提交。
5.课程的说课视频及相关材料
参赛课程说课应体现课程理念创新、组织创新、方法或手段创新以及评价创新等,具体要求详见附件4。说课视频需配套有对应的说课课件和参赛课程的教学大纲,说课课件格式为PPTX文档通用格式,教学大纲格式为PDF文档通用格式。
6.参加校赛推荐教学团队名单汇总表(加盖单位公章),格式为WORD文档通用格式(附件5)。
(二)材料提交
2025年4月12日(星期一),以各二级学院为单位提交比赛教师参赛材料:1-5纸质版提交至教务处办公室。各二级学院每个参赛教师的电子版材料须按“学院+姓名+组别”命名,每个学院参赛课程材料压缩成zip 格式,并以“学院名称+桂林学院第五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材料”命名,指定一名负责人统一将电子版材料以U 盘拷贝并与纸质版材料一起交至教务处办公室。
九、其他事项
(一)各二级学院务必高度重视,提高认识,把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作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发挥好课堂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同时做好组织工作,发动教师积极参与,并为教师参赛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
(二)参赛教师应保证教学创新设计相关材料的原创性,不得抄袭、剽窃他人作品,如产生侵权行为或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由参赛教师自行承担相应责任并取消比赛资格和奖励。
(三)除申报书外,参赛选手提交的其他材料(含视频)及现场汇报环节均不得出现参赛教师姓名、所属学院等透露个人身份的信息,涉及奖状等证明材料的,个人信息需打马赛克。
(四)大赛设选手交流群,群号:(待建);大赛联系人及电话:游爽,15364734621。
附件:1.第五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申报书
2.第五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教学创新成果支撑材料目录
3.第五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创新教学设计表(模板)
4.第五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说课视频录制要求
5.第五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参赛教师团队信息汇总表
6.第五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评分标准
教务处
2025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