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教育创新的号召,探索社会剧在课程教学中的潜在价值,激发师范生对如何关爱学生的与思考,增强师德养成、心理育人的成效,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学院小学教育教研室积极探索多种课堂教学形式,整合多项学习目标及内容,依托《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课程建设,进行了创新课程实践教学的尝试。黄莹老师组织的课程以社会剧的形式开展,以“社会中的典型父母与孩子”为主题,以暖色、角色演绎、反思讨论为主要流程,体验家庭中典型的父母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以此来理解和探讨学校教育中父母、学生、教师的三者角色如何互相理解、沟通。
社会剧(Sociodrama)又称社会心理剧,是通过暖身、演出、分享的过程,以戏剧演绎的方式,探索系统的冲突和动力,处理团体间关系和集体的思想观念,创造出更加和谐的系统环境的方法。社会剧能够在团体活动中引导参与者看到某个主题的团体间相互关系、集体的角色与意识状态,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社会剧的表演和制作中锻炼沟通表达能力,对社会问题有更为深刻地认识和思考。
课程开始,首先通过暖身环节拉近同学们的距离,让课堂氛围变得轻松和安全,让同学们更专注于课堂。随后,开始正式的演出环节,教师通过对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学生分成“父母组、孩子组”,先邀请“孩子组”的同学演绎他们看到和体验到的典型的孩子的行为,用一个动作、一句话来定格某一类孩子的形象;再邀请对面的“父母组”对“孩子们”做出“典型”的反应。活动中,同学们全身心投入表演,利用各种姿势、描述,让在场师生看到了不同的亲子互动场景。有扮演孩子的同学,表达出的对父母某些做法的不满、困惑或渴望理解的情绪;扮演父母的同学努力表现出的威严、关切或无奈,也十分到位,让同学们体会到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的不易。现场有许多让人或心酸、或动容、或温馨的表演,大家时而发出欢快的笑声,时而不时默默抹去流下的眼泪。有同学表示到,“参与这次班级社会剧活动,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亲子关系深处的大门,各种复杂的情感与深刻的认知扑面而来。”随后,通过角色互换,“孩子组”的同学变成“父母组”,“父母组”的同学变成“孩子组”,两两再进行对话和演绎。通过角色交换,打开同学们的视野,体会不同角色的内心体验和想法。最后,教师组织同学们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与反思,引导大家对家长和孩子有深刻的认识,思考作为教师如何理解儿童及其背后的家庭动力,引导同学们用更人性化、更具关怀的方式与家长、儿童互动相处。大家纷纷表示从活动中收获良多,此次活动不以理论教授、道德伦理的传授为主,而是通过行动、情感的体验,贴近社会中真实父母与孩子的形象,去扮演、去感受、去体会、去理解,给予一个机会让学生在行动中体验,在行动中反思,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黄莹老师前期经过参加“心理剧”相关的理论及实践培训项目,将学习的经验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的运用,经检验得到了学生们较好的反馈。教育学院在教师队伍建设及职前教师培养过程中一直十分重视师生师德师风建设,积极探索“师德养成”的路径及方法,通过系列活动提升师生的师德修养。本次活动作为“师德养成”系列活动之一,依托《教师职业道德与政策法规》课程建设,大胆尝试新的教学形式,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实践过程,为未来的师德养成工作及课程建设积累了经验。
图1 课堂现场
图2 课堂中学生投入地讨论
图3 部分学生学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