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届音乐教育大会于本月10-12日在杭州市隆重举办。大会以“创和·创新·发展”为主题,由中国教育学会、浙江音乐学院主办,吸纳了来自全国近40余省、自治区的1500余名音乐教育领域专家学者、高校(院)长、以及各省市教研员、一线教师参加了此次会议。教育学院副院长李安然、音乐学专业教师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
11月10日上午,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届音乐教育大会在浙江音乐学院隆重开幕,开幕式由浙江音乐学院副院长汪洋主持。大会首先由浙江音乐学院院长王瑞致欢迎辞。王瑞指出,本届大会的规模、人数、议题的广泛性以及社会关注度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充分彰显了各位专家、老师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以及未来的情怀与责任。但面对后疫情时代的时代之变、世界之变,以及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给经济社会、包括音乐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全体音乐教育工作者都要去深入思考艺术的价值、音乐的价值在哪里,音乐教育的意义在哪里,音乐教育该如何主动适应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快速迭代带来的发展变化,中国音乐教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该如何构建,中国音乐教育能为世界音乐教育、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哪些贡献等问题,这是我们这一代音乐教育工作者肩负的时代使命与时代命题。正如霍金所言:没有艺术就没有科学,艺术是科学的未来。随着人类对科学认知的不断深化,艺术的价值,艺术对于人类、对于物质世界本源的认识,以及对于真理的追求将会越来越弥足珍贵,并且将越来越体现出它不可替代性的价值。
随后,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李天顺、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张天文、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暨音乐教育分会理事长蔡梦等专家相继致词,专家们绘声绘色、言简意赅的发言无不引发了在场的参会人员的深刻思考,正如李天顺老师所强调的,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育,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做好美育工作,持续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一要进一步关注学科发展。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和创新发展思维,挖掘和运用音乐学科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美育资源,用创新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用创新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用创新支撑教育强国建设。
大会为期3天,面向不同参会群体设置了多学段、多层级、多维度的会议内容,包含主题发言、主旨报告、“讲演式”教育展示、大师班、工作坊、专题研讨等60余场活动及4场专场音乐会。我院教师在三天的高强度培训交流中也积累宝贵的经验、汲取了优秀先进的教学理念。


图为:教育学院教师参加音乐教育大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