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第一届社团(团队)创新课题---关于桂林市独立学院大学生消费观的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10-11-09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摘要]本调查主要在于分析桂林市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及消费观,了解三所独立学院学生目前的消费情况,深入剖析潜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有效的改善措施,改善学生不太健康的消费观,遏止不良的消费倾向,从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 桂林市 大学生 独立学院 消费观

[引言]大学生是社会消费群体中很特别的一个部分,独立学院的大学生由于其学费相对高昂,更是特别中的“特别”,所以我们要着重关注这个群体。消费观从表面上讲是个人行为,但它也是社会消费状态的一个视角。独立学院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消费观不仅加重了家庭的负担,而且对其健康消费理念的形成也是弊大于利。这种不良消费观的形成可能会对其一生都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正视当代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消费观问题。本调查旨在分析桂林市的三所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了解他们目前的消费情况,提出相应有效的改善措施,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人生观及价值观。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我们针对桂林市的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及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三所独立院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性匿名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研究的重点为漓江学院。三所院校中,已接受问卷调查的人数达到700人,涉及各年级各专业。
        2.方法:
        (1)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是本小组根据大学生消费的相关情况自行设计,经预试、反复修改后形成,问卷题型主要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本次调查共收回问卷发900份,有效问卷823份;
        (2)现场采访:通过照相、摄影的方式让我们与各个独立院校的部分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在三所独立学院中随机选择了愿意接受访问的65人;
        (3)一对一谈话:为了进一步了解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价值取向的联系。本课题小组在漓江学院有针对性地采访了各系的奖学金、助学金获得者。       
        (4)讲座:本课题小组于4月与大学生心理协会合作,开展了由学工处的安华平老师担任主讲的“‘钱’归何处—80后大学生消费心理简析”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师生互动积极。最后将近结束的小游戏中,部分学生就这次讲座发表自己的感想,普遍表示受益匪浅,要正视自我消费观念。
        四种形式形成互补,相互促进,使我们的调查研究更具客观性。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本课题小组通过对这三所独立学院的调查,发现95%的同学的主要生活费来源是父母补给,只有5%的同学部分生活费是通过参加学校勤工俭学或课余打工获得的。50%的同学的生活费在300—600元之间, 38%的生活费在600元以上,还有12%的是在300元以下。虽然79%的同学主要消费项目是伙食,但情感投资和通讯费用的比例也不容忽视,21%的同学买东西注重品牌,70%的注重质量。而对他们消费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成长环境和现在生活圈的影响,占了92%,虚荣心等自我因素影响的也有8%。对于消费需要顾虑的因素,顾虑商品的选择占了20%,担心钱不够用的占了22%,而在消费时心疼父母的血汗钱的同学占了54%。针对每月生活费是否有计划的使用结果显示,有计划的占了20%,有计划但是超出预算的占了28%,而没计划随便花的同学占多数,为52%。80%的同学都没有记账和理财的习惯,17%偶尔对开销较大的项目会记账,只有3%的同学会坚持记账和合理支配生活费。虽然以上结果都显示出了独立学院大学生消费行为和习惯的不合理性,但有94%的人都希望能够改善自身不合理的消费观,自我意识还是比较强烈的。
        2.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消费情况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两极分化严重。这个特点是独立学院特有的。独立学院就其特殊性来说,录取分数较低,学费较为高昂,因此大多数的学生的家境都是处于中上水平的,他们中的多数都是不注重合理消费的。然而,也并不缺乏那些家境贫困的学生,家里为了交学费已经花费了其所不能承担的限度了,所以生活费等费用都无法得到保障,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些人往往都是认真学习的同学,因为他们一直以来被家庭环境所影响,对自身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意识。因此,也出现了两级分化的人生观、价值观。
        (2)消费原因多样,理财观念淡薄。调查研究表明,独立学院大学生月消费十分大,“情感交流费”、“品牌物品购买费用”、“游玩费”等享受性消费逐渐增长,虽然消费的多样性趋势增强,但是其理财和储蓄观念十分淡薄。由于独立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因此很容易被周围环境所影响,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盲目攀比消费,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虚荣心理膨胀,不甘被同学在金钱方面比下去,因此很注重物品的品牌和价格,花钱越多、买的东西越贵,他们就会有一种虚荣的满足感。也有一小部分的同学的花费是在学习资料的购买、考证等方面上的。绝大部分同学都表示,他们极少会对自己的生活费进行计划或记账。常常都是想花多少就花多少,也不知道钱都花到哪去了,没钱了就伸手向父母要,理财观念十分淡薄。
三、对策与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独立学院的学生呈现出差异较大的消费习惯和方式,但是94%的人都试图改善自身不太合理的消费观,只是不知道该如何改善,下面就这一现象我们课题小组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总结了以下对策和建议:
        1.家庭教育是基础。
家庭环境的长期影响是造成大学生消费观形成的基础,因此,家长们应该对其孩子进行正确的消费观教育,使其养成计划消费和勤奋节约的好习惯,杜绝盲目消费和虚荣心理。还应教导其根据家庭实际条件进行消费,让孩子了解到挣钱的不易,同时,家长自身也要合理的消费,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合理的消费理念。
        2.自身因素是根本。
独立学院的大学生自身要合理规划消费,增强理财意识。要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学生们对自身的消费现状需要有更理性的思考,在大学生活中就要注重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良好的消费习惯。要强调“合理和适度”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的消费。注意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自觉抵制不良消费风气影响。注意克服攀比心理,不要盲目追求高消费。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所以在消费的过程中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选择适合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标准,而不能因为攀比而一味追求名牌和高标准、高消费。要克服这种心理,大学生们就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
        3. 学校教育尤其重要。
        (1)将学风建设放在首位,为营造“至善”的良好校园氛围而努力。
大学校园里的良好消费风气是良好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消费现状。利用网站、展板、讲座、竞赛等多样形式做一些关于大学生正确消费的宣传,使大学生对自己的消费水平和其他同龄人的消费有一定的了解。辅导员老师也应该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在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的同时,还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消费水平,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通过积极的消费教育和心理疏导,使学生认清自己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对于自己的学习任务有清醒的认识,以此来走出消费误区。
       (2)优化校园周边环境,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
        往往学校内部的和周围的环境对学生的消费观和学习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使学生能有一个良好的消费和学习氛围。学校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各进驻学校和学校周围的店铺的把关,杜绝有奢侈消费可能的出现。同时,应对校园、宿舍的学习环境多重视,优化校园环境,对在教室吵闹喧哗以及乱扔垃圾的学生以及在宿舍休息时间吵闹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对于花钱大手大脚的同学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教育,鼓励优秀学生带动落后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3)加强奖学金、助学金评比的公正性。
对于学校奖学金的评比,应该真正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进行评比,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从平常生活花销、衣着打扮、花钱方式等方面给予监督和评议。更重要的是,学校不应仅仅关注奖学金、助学金的评比结果,还应继续关注获得奖、助学金同学对于奖金的使用情况,如发现有用于奢侈消费的,应对其进行相应惩治和教育,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发挥奖、助学金的作用,而不是让获奖学生们拿钱随意挥霍,这样就适得其反,反而助长不良消费风气的高涨。同时,许多获得奖、助学金的优秀同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也直接影响着其消费观和学习观,应该让学院学生开展活动向这些优秀学生学习,了解到消费观对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大影响。
        (4)增加勤工助学、俭学机会。
        学校应该尽可能的增加勤工俭学、助学机会,减轻贫困学生及其父母的负担。同时,还应鼓励其他同学也加入进来,体会到自己挣钱的不易,将生活费获取方式由单一的从家中获取转变为参加勤工俭学获取,能够使得学生意识到自己应该开始独立了,而不应该过度依赖家中补给。

参考文献:
        [1]高晶:独立学院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及分析.商场现代化. 2008 [J] (2)
        [2]邱德明:论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商场现代化. 2009 [J] (4)
        [3]蒋玮:评优而非攀比.北京教育&S226;德育2010(1)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