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信息化不仅是技术应用,更是深层变革(2)
“化”是艰难的,要有担当意识
在培养一流人才之外,信息化还能如何支撑一流的管理服务和一流的学科发展?杨宗凯认为,信息化与“双一流”是支撑关系,信息化是大学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没有信息化,就没有一流教学,就没有一流科研,就没有一流管理,也就没有一流大学。
如果说一流的人才培养需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话,他认为一流的管理就必须从科层式管理向扁平化管理进行转变,要重构和再造以服务为导向的灵巧型组织。
“工业化时代,大学的管理以科层式的管理结构为代表,以标准化、流水线为特征,这是适应当时需求的一种模式。但进入信息化社会后,我们发现面临的问题越来越不再是职能化,层级化管理问题,而是越来越多地需要协同解决,怎么构建扁平化的结构体制是当务之急。”因此他认为,要以信息化来推动高校扁平式管理体制的变革,从而构建一种柔性参与的结构,无论是管理部门的职员,还是学科的教师,都能根据兴趣,根据职能,根据相关课题柔性地参与到组织和机构中,进行协同分工。
在一流学科建设上,杨宗凯表示,学科间的交叉研究将成为今后重大科研成果的产出方向。“信息化改变了我们的研究范式,尤其是大数据的产生又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条新型的研究途径。信息技术与科学研究进行交叉和融合,一是可以形成新型的交叉学科,二是能提高原有学科的研究水平。”
如何以信息化推动一流学科的建设?华中师范大学也做了不少尝试。在政治学研究中,他们构建了农村研究中心,搭建了一个全国最大的关于农村研究的数字化平台;为了支持历史学科研究,他们构建了数字历史平台,建立了历史学的大数据。
杨宗凯认为,数据将驱动教育,基于数据的分析将变革教育。作为教育类院校,华中师范大学近年成立了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实验室,利用信息化大数据研制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年度报告。
在许多场合,杨宗凯都曾明确强调,信息化关键在于“化”。化就是要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当中,改变教育系统内在的组织模式,实现对传统教育价值的重建,结构的重组,文化的重构,最后要形成教育发展的新动力,从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个性化的发展。
杨宗凯说,尽管信息化参与教育已有一段时间,“但还仅仅是量变,质变很少。”量变好做,质变难做。要实现质变就是要让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进行全面、深度融合。在教学方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在管理方面,优化业务流程,变革组织结构。他提出,信息化的“化”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重构,另一个是再塑,没有重构和再塑就不是“化”。
“我深切感觉到,‘再造’的痛点和难点也就是利益再造,难度非常大,但必须去做,因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遇到困难怎么办?那就需要我们学校领导者的担当意识、责任意识。”
几年中,杨宗凯真切体会到信息化推动之难。他说,“信息化就是‘一把手’工程,‘一把手’如果不亲自抓就很难推得动。为什么呢?因为信息化是在信息技术驱动下的综合改革,是流程的再造和组织的再造,要面对庞杂的管理系统,协调全校范围各环节的流程问题,要触动很多方面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