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系:
经过教务处及各系的精心组织,我院第二届教师技能大赛于12月9日圆满落幕。教务处通过对专家、各系(部)教师、参赛选手、行政管理人员等多方面意见的调查研究,并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形成了《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第二届教师技能大赛总结》(见附件)。为利用本次大赛成果和经验进一步推动各系日常教学教研工作和今后的教师技能大赛,现将《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第二届教师技能大赛总结》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总结研究,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附件: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第二届教师技能大赛总结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教务处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附件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第二届教师技能大赛总结
一、大赛初衷
为进一步促进以实践性教学为中心的各项教学改革活动的开展,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也为了推进青年教师成长和教学团队建设,树立教学品牌,提高教学质量,学院需要为教师提供各种展示、交流、学习的平台,为此,学院每年举行一次教师技能大赛。学院在2009年11月18至12月9开展了“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第二届教师技能大赛”。
二、比赛设计
本次比赛以推进实践性教学和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教师技能大赛应该立足于常态的课堂教学;做好课程的整体设计才能有效有序地实施教学,而青年教师普遍缺乏对课程的整体设计经验。为了让广大青年教师更直观、生动地了解、学习和研究课程教学规律,我们设计了三个比赛项目——课堂教学比赛、课程教学设计比赛、教学综合技能比赛(前二者的综合)。
与第一届教师技能大赛相比主要有两点不同。本次大赛更加注重常态教学,将比赛场地从展示台挪到日常的课堂上,评价人员可以在比赛期间选择任何一个时间点前往听课评价,考察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在不同班级教学的平均水平,尽量避免教学表演的现象出现。其次,增加了“课程教学设计”比赛项目,使教师对为什么教学、怎么样教学、如何评价教学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避免一些教师教学的盲目性。
三、比赛方式与评奖方式
可见通知,不再重复。
四、比赛概况
本次大赛先由各系初赛,按每专业(方向)评选1位、每门通识教育必修课评选1位的规则评选出参赛教师。各系选报上来的参赛教师是教育思想端正、技能素质较好、爱岗敬业、在实践性教学方面有较好的做法与效果的专职专任教师,共有26位教师参赛,有26位专家、200位教师(含辅导员)、86位行政管理人员和700多位学生参与了本次大赛,共回收有效评价表近4000份。本次比赛共有19位教师获得不同奖项,其中,获得教师综合技能奖一等奖的政治与法律系王筱鑫、中文系陈霞老师被授予“漓江学院教学新星”称号。
五、亮点与收获
(一)实践性教学的中心明确
本次大赛从比赛的指导思想上、到评价标准都透露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即关注实践性教学的计划、实施与效果。这符合了我院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实践性教学不是方法,也不是手段,而是一种教学理念,用实践性教学的理念指导教学,可促进我院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重结果,更重过程,集比赛和培训提升于一体
本次大赛把赛场带进了课堂,在常态教学下,采取全方位、多角度的多元评价方式,组织专家、教师、学生和行政管理人员参与听课和评分,听课人员可在比赛期间任意选择时间对参赛教师进行听课和打分。这种方式,不仅推动各方面人员了解教学、评价教学,帮助大家围绕教学中心更好地开展工作,而且还促进教师切实上好每一堂课,推进了我院的至善教育,体现了“一课一善讲”的至善教学理念。另外,大赛不仅在开幕式上安排了专家讲座,还推动教师全员听课并参与评比打分,这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许多教师受益非浅。因此本次大赛基本达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提高”的目的,实现了“重结果,更重过程;重比赛,更重参与;重竞争,更重学习”的理念。
(三)新增了“课程教学设计”作为比赛项目
它的创设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其构想符合我院的教学定位和教师队伍素质的现状,其目的在于使实践性教学更有目的和计划性,能够更科学、更有效地开展。
(四)促进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建设
本次比赛我们制定了三个评价表,普通课评价表、实验实训课评价表和课程教学设计评价表。总地来说,评价表的设计更加细化,增添了教学目标等项目,加大了对实践性教学的权重,更加关注实验实训类课程,在教学改革步伐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其中,普通课评价表在原有课堂评价表基础上(该表在听课本中和期末学生网上评教系统中使用),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的比重,比以往更加注重实践性教学的实施与效果。而实验实训课评价表和课程教学设计评价表都是我们自行研制并首次启用的,这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创新。实验实训课评价表是在比较综合理学系、音乐系、艺术设计系和体育系提出的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概括、提炼出来的,不仅符合实验实训类课的特点,也强调了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课程教学设计评价表则是针对青年教师普遍缺乏对课程的整体设计经验而设计,对青年教师进一步重视和了解教学设计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这个可以从第二周比赛选手成绩多高于第一周比赛选手的成绩可以看出,参与一场比赛(不论是参赛、参评还是旁听)对教师的成长作用非常大。
六、值得讨论和改进的方面
(一)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方式形式新颖,覆盖面广,整体上受到大家的肯定,但有一些细节问题需要讨论和改进
讨论的焦点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行政管理人员是否可以参与课堂教学的评价。第二,教师是否可以参与课程教学设计的评价。对此,教务处进行了广泛的意见的征询,并用SPSS对所有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第一个问题有来自两个方面的声音,反对者认为行政管理人员不是本学科专业人员,缺少教学经验,难以做出合理的评价;支持者认为行政管理人员虽然不是本学科专业人员,但可以从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和现场教学效果等方面做出评价。为此我们通过SPSS对普通课的课堂教学评价表和实验实训课的课堂教学评价表做了统计分析。
对普通课的教学评价,通过SPSS的独立样本T检验,我们发现,行政管理人员的评分与专家评分高度一致,一致性达到0.89(最高值为1),而教师、学生的评分与专家评分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显著性系数Sig.=0.000)。我们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发现少数系的教师评分整体普遍偏高,学生整体评分不成正态分布(最小值为27,最大值为100,609个数据中90分以上占65.7%,打100分的占9%)。
在对实验实训课的评价中,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专家评分与教师评分不存在显著差异、与行政管理人员存在显著差异、与学生评分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数据的描述性统计显示,学生评分不成正态分布(最小值为77,最大值为100,打100分的占39%)。
分析原因,我们认为,行政管理人员与专家在普通课评分高度一致的原因,一是专家在成为专家之前,多数从事过行政(包括教学)管理工作,可能是造成行政管理人员视角与专家视角较为相近,二是行政管理人员的听课由教务处随机安排,避免了人情分。而教师、学生评分与专家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一是教师和学生的视角与专家不同,二是因为教师和学生只负责给本系参赛教师打分,可能带有较大的感情因素。在比赛之前我们将参赛教师按学科分组,综合专家、教师、学生和行政管理人员人评分,取每组的前两名进入复赛并评出最后名次,这种设计是比较合理的。
第二个问题也有来自两个方面的声音,反对者认为只需要专家评分,支持者认为不应该仅有专家打分,也应该有教学的实施者进行打分,教师既然能够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没有理由不能对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在SPSS的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专家评分与教师评分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存在差异的原因也与专家、教师的评价视角各有不同有关。因此我们将二者的评分适当综合的设计也是比较合理的。
可见,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形式值得肯定和继续保持,但在组织细节上可尽量合理化。1.对评价人员进行前期培训,不仅让评价人员充分了解评价表的评分标准,更让他们明确评价目的在于促进提高,认识到公平、公正的评分有利于教师的长足进步、有利于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2.评委的选择标准,除学历、职称、学科分布等因素之外,可考虑请往届的获奖教师代表作评委,他们熟悉比赛评分环节,对参赛教师可起激励、示范作用;3.增加教师提问和专家点评环节,将更有利于参赛教师成长。
(二)评价表有待进一步完善
系里认为,比赛时各系用同一评价表欠科学。因各专业特点不同,人文社科类专业难在短时间内体现出实践性教学效果,而艺体类教学评价不一定非得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来实现。这一点值得讨论。有观点认为,评价表越细越好,最好能够结合各学科特点、各种类型的课的特点分别制订不同的评价表。这种观点的优点在于照顾到了学科和课程的特色,评价起来能够更有针对性,缺点在于倘若一个学校没有高度概括的统一的标准,那么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一堂具有公信力的好课。另一种观点认为,评价表不宜过细,量化评价更多的是为了大众服务,因为他便于操作,但应该看到教学质量不能仅有量化评价,它应该是量的评价和质的评价的综合。因此,如何把握粗、细的分寸,还有待于我们在实际中不断研究与实践。
目前按学科进行分类获得较多人的认同,有建议分为两大类的,即分为文科和泛理科;有建议分为三大类的,即分为人文社科类(中文、外语、政法、经管系)、理工类(理学系)及艺体类(艺术设计、音乐、体育系)。如何分类更科学,是否需要根据分类制定相应的评价表,这些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一些合理化建议将在未来的比赛和评价中予以考虑。鉴于艺体类课堂教学周期较长的特点,考评时建议结合教师讲授和学生成果(作品)展示两部分内容,教师讲授考查其基本授课方法、教学热情、教学技能等指标,学生成果可以在教师教完一个阶段后,定期以作品展的形式或汇报演出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更能体现出教学的效果。我们的评价表对教师教学关注很多,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视不够(在评价表中的权重较少)。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独立学院,我们应该给予学生学习效果更多的关注,将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的成长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评价表的某些细节需要调整。例如,“课程教学设计评价表”的课程整体设计与章节设计项目趋同,权重相近,建议加大课程整体设计的权重,修订章节设计的评价项目使其与整体设计的要求区别开。
如何使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教务处将进一步开展研究。
(三)课程教学设计比赛仍待完善
课程教学设计比赛对每位参与其中的教师都促动很大,但亦有不足。例如,参赛选手反映比赛时间太短,难以展开,比赛过程有些仓促;两个阶段的比赛间隔时间较长,使后一场比赛的教师在学习吸收了前一场比赛教师的经验之后,有更多的时间准备和提升;比赛现场可增设提问环节,便于评委更充分地了解参赛教师的课程教学设计,增加互动性,同时也促进了现场教师的提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考虑赋予系更多的自主性,延长系级评比时间,加大系级评比力度,在系级评出较低等级的获奖者,向学院推荐参加院级决赛的选手,最高等级的获奖者将在学院决赛中产生。这样既能减少评比劳动量,又能解决以上问题。
七、成果推广及今后工作思路
(一)以本次大赛成果为基础,继续推进实践性教学。教务处已将参赛资料和录像上网公布在“学院论坛”,并推动各系继续开展观摩优胜者教学和点评活动,进一步推广经验,促进学习。
(二)继续开展实践性教学讨论,推动教师加强反思,继续研究教学、研究学生,更新观念,构建教学体系,力争出现一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
(三)教学管理人员树立处处为教学着想、对师生着想的观念,进一步做好教学管理与服务工作。
(四)因教学涉及各个环节,将教师技能大赛形成系列,每次比赛攻克一个教学环节,促进教学的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