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改革法学相关课程教学模式,强化法学专业中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内容的衔接和融合,近日由《民事诉讼法》任课教师江仿带队组织2020级法学专业113名学生赴雁山区人民法院开展《民事诉讼法》庭审现场的“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活动。

庭审现场图一
此次活动旁听的是一起校园人身侵权损害赔偿案件。案件主要事实:原告(小学四年级)与被告1(小学六年级),中午午休时间在学校足球场踢足球,被告1将球踢向原告的时候踢中其小腿,造成原告小腿骨折侵权案件。庭审中首先进行了法庭调查,紧接着原、被告围绕法庭归纳的二个争议焦点:1.被告2(小学)是否需要承担赔偿责任;2.原告主张的各项赔偿请求是否合理,有无法律依据等进行、举证质证、法庭辩论。通过旁听,同学们直观地了解一场诉讼庭审活动全部程序,理论教学跟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庭审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反响热烈,并就案情积极与老师进行交流和讨论。讨论的焦点在于发生的课间的的体育运动,作为被告2(学校)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一方同学认为:侵权行为由被告1实施,而且是发生在课间的运动场上,学校已经尽到了一般注意义务,如果判学校承担责任势必会打击学校组织开展课间体育运动的热情;另外一方同学认为:根据《民法典》1200条、1201条都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是一种严格的管理责任,学生在午休时间踢球学校老师没有及时制止才导致侵权事故的发生,学校应到承担赔偿责任。

庭审现场图二
一堂庭审课不仅让学生熟悉了民事案件的审判程序,更通过案件的审理和讨论理解了法条的立法的宗旨和立法背景,明白了民诉法中当事人平等原则、处分原则、辩论原则的法条意义和社会意义,将法律课堂教学与法院司法实践相结合,是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创新举措,活动不仅增长了同学们的见识,增强了学生理解法条运用法条的能力,还丰富完善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加强了学校与地方法院交流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