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学院董事会授予校长杨树喆博士“董事会特别奖”荣誉称号

 

日前,桂林学院第一届董事会第21次会议作出决议:授予校长杨树喆博士“董事会特别奖”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及奖金,以表彰其著作的文艺理论评论作品《民众口头创作与族群文化品性——文化场视域下的壮族民间文学》(商务印书馆2022年11月版),在第十一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评审中为桂林学院赢得的重大荣誉和作出的突出贡献。据悉,两年一届的“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的广西最高文艺奖,主要用于奖励代表广西文艺创作最高水平、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文艺作品。 

  

桂林学院“董事会特别奖”荣誉证书

 

杨树喆早年从南宁民族师范学校(后并入今南宁师范大学)毕业后,担任过乡村小学、中学教师。1984年9月至1988年7月,在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9月至1991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获文学硕士学位;1997年9月至2000年7月,师从“中国民俗学之父”、北京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敬文先生,攻读中国民间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获法学(民俗学)博士学位;2012年9月至2013年1月,在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第27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

 

校长杨树喆博士、教授近照

 

1991年7月至2023年8月,杨树喆在广西师范大学任教32年,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99年始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2009年始任博士研究生导师,2015年始任博士后合作导师)。期间,2002年7月至2003年3月,任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分管本科教学工作副主任;2003年3月至2011年12月,任广西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兼任学校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处长(兼任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与建设办公室常务副主任);2011年12月至2015年12月,任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桂学研究•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兼任《桂学研究》编委会主任);2015年12月至2021年7月,任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独立学院)董事、院长、党委副书记。2021年7月至今,受聘为桂林学院(由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转设并更名)首任校长。

 

杨树喆在第十一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表彰会上

 

杨树喆长期从事民间文学与民族文化、区域民俗学与非遗、壮学、桂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民俗学学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会常务理事、西南民族研究会副会长、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广西壮学学会副会长、广西本科院校中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现任广西语言文学学会会长、广西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桂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广西哲社规划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在CSSCI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100篇,出版《民众口头创作与族群文化品性——文化场视域下的壮族民间文学》《师公·仪式·信仰——壮族民间师公教研究》《民俗学与多民族文化探幽》《壮族原生型民间宗教调查研究(上下)》(副主编)、《大学语文十六讲》(主编)、《民族民间文学原理》(合作)、《走向本真的地方师范大学:基于质量工程的西部地方高师本科教育内涵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合作)、《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生专业学习指导丛书(16卷本)》(执行主编)等论著与教材20余种。先后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广西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广西高校自治区级精品课程(《民族民间文学概论》)、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奖项。

 

第十一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获奖作品封面

 

《民众口头创作与族群文化品性·文化场视域下的壮族民间文学》是杨树喆又一代表性研究成果。该书运用文学-文化批评和民俗学田野作业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壮族民间文学置放于整个壮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与社会群体文化结构的网络之中,探讨壮族民间文学在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因素构成的“文化场”中的表现形态与发展演变,着重论述了歌咏习俗、稻作文化、师麼传统对壮族民间口头韵文、民间散文叙事及乡村仪式演剧的深刻影响,分析了壮族民间文学与汉族文化的交流与整合关系,特别是汉族文化对壮族民众口头创作的重大影响。全书分前言、正文和后记三个部分,正文部分共五章,分别是:第一章“文化场”与壮族民间文学;第二章歌咏习俗与壮族民间文学;第三章稻作文化与壮族民间文学;第四章师麼传统与壮族民间文学;第五章汉族文化与壮族民间文学。

 

第十一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