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旅——喜迎60年沧桑巨变,重温长征路(图文)

        60年岁月峥嵘,60年春华秋实。在共和国60华诞之际,为响应当党中央的号召,深入落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红军长征之旅的艰辛,我院体育系2008级社会体育团支部与2009级团支部共同组织筹划了红色之旅活动。

         2009年10月31日,在团支部的带领下,大家踏上了华江红色之旅,到兴安县红军标语楼、红军桥、无名烈士墓、纪念碑等地进行瞻仰和学习。

        华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四周环山,薄雾缭绕,树木翠绿欲滴,清脆的打铁声,小朋友的嬉戏声,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安静,让人很难想象当年红军长征的艰险。同学们也被这如画的风景所吸引,大家一路高歌,旅途的困意早已飞到九霄云外。
 
        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竖立着一栋破旧的木楼,走近仔细一看才在介绍上得知,这就是红军标语楼。标语楼座北朝南,其建筑布局沿中轴线由南向北,古老的牌楼式南大门似乎在诉说往日的历史,进门后四根红色木柱,支撑这个古老的标语楼。进屋后我们看到了当时许多红军留下的标语书法作品,大家无不感叹当时红军长征时的艰辛,那是无法想象的艰苦岁月。今天的安静祥和的社会,是红军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踏着凝重的脚步,看着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照片和布满历史沧桑的实物,烈士的形象似乎就在眼前,一种敬仰的心情在我们心中油然而发。
       今天,馆内陈列的标语文字在我们读起来,仍然能够被那铿锵有力、字字珠玑的文字所感染,感受到字里行间那种令人热血沸腾的热情。同学们感受到了当年红军对革命的热情以及对中国崛起的信心,内心受到了巨大的触动。
大家在回顾着红军先烈的精神同时,也深刻领会了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所提出的以下句话的含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伴随着留恋,同学们走向下一个红色景点:烈士陵墓。这里不再有敌人的围追堵截,没有炮火硝烟,有的只是彩蝶纷飞,鸟语花香,乡村小路充满生机。在烈士陵墓的墓碑上我们得知,原来这里埋葬了五百多名被活埋的红军尸骨。我们不免为此黯然神伤,这些英雄们没有留下名字,也许这里埋葬的是将军,也许是一个的小战士,但是为了让子孙过上幸福的生活,他们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带着崇敬肃穆的心情,同学们在陵墓前庄严宣誓:以后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这次红色之旅引发了全体同学无限的思考。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中国处于一个与革命先烈完全不同的时代环境,特殊年代的革命先烈奉献精神到底离我们这一代有多远?对于我们这些接近90年代出生的青年人它又蕴育着怎样的内涵?其实,不管时光如何流逝,这种奉献精神的内涵始终不变:随着时代的变化将赋予其新的内容,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安于现状,不拘于常规,奋发思变的创新精神!我们应该向光荣和伟大的先烈们学习,树立坚定的信念,为中华的再次腾飞而读书。